当代著名书画家张培公先生艺术简介
张培恭,亦名培公,北京人,1941年生于中医之家。父亲张世华乃四大名医王逢春弟子,善书法。6岁随父临习颜柳、芥子园画传。1956年考入北京景山少年宫国画班,从师马耀华、于非闇、泰仲文、王雪涛、陈半丁等前辈名家。并随师拜谒齐白石先生,得到面授演教。同年,获北京市少年儿童画展优秀奖。1961年经沈钧儒之子沈叔羊先生介绍到中央美院进修。受李苦禅、郭味蕖老师影响颇深,画风渐变。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财贸文工团京剧队任首席琴师,为普及现代京剧做出重要贡献。其间曾为京剧名家梁小鸾、孙玉敏、高宝贤、石长英、林雅文以及后来奚派名家张建国等伴奏操琴,并著有独幕京剧《送伞》剧本问世。1976年入太行山感悟生活,师法自然,作品以诗画相生,积累了大量素材和诗稿,回京后从黄宾虹弟子刘松岩先生学习山水。1978年应邀到中国美术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介绍中国画作品。上世纪80年代后转入写意花鸟。画风古朴老辣、秀润含蓄,意笔工写,笔墨讲究而不刻意;经格平淡而昭显特色于豪放中见其灵秀。1981年到北京商业学校做领导工作并教授书法、国文达10年之久。1996年作《鸷鸟薄天图》、篆书《唐宋名篇》被海外人士收藏。2000年、2001年作品《松鹰》、《蟹》连续两届获中日韩国际艺术展优秀画家奖状。2001年8月作品《远瞩图》入选“当代中国高级人才成果展、全国画院院长新作精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曾多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做嘉宾,讲解《王雪涛的画》、《马年说马》等有关中国画知识。
培公先生热爱公益事业,多次向中国残联和关爱艾滋病孤儿等部门捐助作品,敬献爱心。 培公先生兴趣广泛,为人豁达,修养较高,50年潜心努力笔耕不辍。其作品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均有藏家收藏。被誉为绘画、书法、诗词、治印、戏曲五联艺术鲜有人才。 现为文化部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东方白马画院副院长、农民日报大地画院副院长等职。
他的山水画情真意切,他的花鸟画巧夺天工,他的人物画出神入化;他的书法五体皆通,功力深厚;他的诗意境深远、韵味十足、大气磅礴、感人肺腑;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充满激情;他的演奏精美绝伦,动人心弦。他就是活跃在中国画坛的实力派画家——张培公。
作画:抱着前贤“吃白食”
张培公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丰厚文化底蕴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在纸上涂抹写画,对吹拉弹奏唱也颇有兴致,并且乐此不疲。由于张培公的天资聪颖和好学上进,少年时代的他在艺术上就已经露出了小荷的“尖尖角”。在他逐步长大并且成年后更加志存高远,把诗书画等艺术的追求视为自己全部的生命。
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张培公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从不间断。他创作的每一幅画都与他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息息相关;他创作的每幅作品都强调师古人与师造化要契合。在他眼里,不学习传统,不吸收消化传统的精华,创新就无从谈起;但画家更不能只抱着前贤“吃白食”,“笔墨当随时代”,画家应当创造自己的风格。
张培公的山水画墨色浓厚而不粗狂,精微细腻又不失气魄。在创作中,张培公走访名山大川,深入观察各地风土人情,并吸收民间技艺。正是因为这种勤奋写生,使他原有的传统功底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富有时代感,难怪有人说,张培公的山水画意境深邃,绝无俗气。
在张培公的画作中较多的当属花鸟画。他常到植物园、动物园进行写生,同时收集大量鸟类摄影画册,研究古今画鹰技法。不仅如此,几十年来,他还坚持不懈地剪裁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山水、花鸟、人物画作品,一有时间就刻苦钻研,习练苦读。正因为这样,许多人称,观张培公的花鸟画是一种享受,他落笔成真,每一幅花、鸟、鱼、虫、草,都神态逼真,极富生命力,而且章法自如,构思巧妙,布局严谨,真可谓巧夺天工。
再看张培公的人物画。他不仅可根据名著塑造人物,而且可以面对众人当场用笔墨在宣纸上绘肖像。他的人物画别具风韵,颇具个性,可以说在形、神、情、趣的表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著名的《爱姬图》就是典型的一例。
书法:竹筷当笔 碗底当砚
书法是浓缩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说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内容和哲学美学内涵。张培公自幼在拼命读好书的同时还拼命地练字,小时家里贫困买不起笔,就用竹筷当笔,碗底当砚。到后来就拜师学艺,用心练字,还遍临了许多名家字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作品可谓五体皆通,用笔沉着稳健,结构严谨不苟,气度丰腴开朗,线条圆浑凝练,意含韵生。有人称其书法既有闲庭信步之古风,又有恬静淡泊之雅气。此外,张培公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自己的情和爱都注进字体的点滴之间,从而挥洒自如,张弛自然,得诸家灵气,成自家风貌,师承古人但不受制于古人。
篆刻:刚柔相济 浑厚博大
曾有一位艺术家这么说过:“艺术创作在于醒悟,醒悟的条件在于博览而广学于变化与统一之中,求其创作的完整性。”在创作练习中,张培公对中国的书法篆刻美学思想及其审美基础的形成与发展都进行了探源和研究。他从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和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和审美中的重要性中思索和探求《周易》中的“阳刚阴柔说”。恰恰是美学理论的不断升华,为张培公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与个人风格的树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篆刻的实践中,张培公善于以多变的刀法,使作品达到阳刚与阴柔的对立统一,从而形成疏密适度、流畅自然、刚柔相济、浑厚博大的风格,也正因为这样,张培公的篆刻艺术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与肯定。
作诗:激情创作 感人肺腑
张培公的诗不少于千首,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格律诗。字里行间反映出他的创作历程、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侧面和对这个社会的感悟,其所表达的主题也呈多样化,可以说异常丰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作者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是充满激情的,因而也是颇为感人肺腑的。诗人之思敏锐而富哲理,这是张培公诗作的特别之处。不仅如此,诗中大多都富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热望的感召力,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演讲:思维敏捷 妙语连珠
如果能与张培公接触交流,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他如数家珍、妙语连珠的述说,还有他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那激情满怀的表情,足以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张培公的朋友曾这么说过:“培公的演讲无时没有、无处不在,哪怕是茶余饭后同他聚在一起闲谈,哪怕是外出的旅途上有感而发,他都会给人留下演讲者的深刻印象。他常常会就一个关心的问题或几个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地运用和发挥语言上的优势,表达他的观点和主张。”
演奏:惟妙惟肖 优美动听
张培公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演奏家,尤其是京胡演奏、伴奏可谓炉火纯青。他的演奏技艺来自于他执著的追求、浓厚的兴趣和天赋的悟性。他的演奏常被电台、电视台录音播放。他家中的墙壁上挂着一排各种各样的乐器,其中京胡就有十多把。从《沙家浜》中的“斗智”到《智取威虎山》里的“打虎上山”,再到《红灯记》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他都演奏得惟妙惟肖,优美动听。(商报实习记者 王翯/整理)
张培公先生